清朝的九品是干什么的?(清朝九品是什么官职)
一,清朝的九品是干什么的?
清朝的官制,一品到九品,又有正从之分,所以共九品十八级。
按品级算,一品最大,九品最小,至于九品是干什么的,当然是官员,只要有品就是官。
但是,九品还不是最小的官员了,下面还有从九品,还有无品的一大堆,有可能是吏,有可能是办事员,也有可能也是个官。
九品文官练雀补子。九品的官员有哪些,各衙门口子里的京官、外官、文官、武官,都有九品的官员,总的来说,就是各衙门的最基层官员。
比如京官文官里,礼部有个会同馆大使,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,是正九品,他还有左右副手,是从九品。
钦天监,古代专门看天气制历法观天象的部门,这是个垄断衙门,别人不可以学的,这个部门的有两名监侯,专门推演历法的,是正九品,专门管漏刻和报时的,是从九品,漏刻是古代一种靠水流来计时的工具。
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,可以比作一支庞大的乐队,这里面的赞礼郎,专门忙前忙后,就是正九品,还有司乐,专门带着一帮子人喊口号的,为从九品。
各部衙门里都有大量从事文书的办事员,管理这些办事员的官叫司书,为正九品,相当于现在秘书科的小头头。
九品武官海马补子。武官里,禁卫军里的蓝翎长,是正九品,这是禁军里最低级别的武官;地方部队有个外委把总,是从九品,本来有个武官叫把总,为正七品,相当于县公安局长,这个外委把总,就是编外的,差不多镇上的派出所长吧。
外官文官,府里面协助知府、同知、通判办事的叫知事,这些知事都是正九品,县里协助知县办事的主簿,也是正九品,管儒学的训导,是教谕的副手,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副局长,也是正九品。
二,清朝 九品
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,估计得写成一本书了!
为什么呢?
因为这个九品它不是个具体的官位,而是官衔儿。那时的九品,有点儿像今天的科级干部。在处级的县市中,他或许被称为局长。可要是在地级市里呢,他充其量也只能被叫做所长、科长。这要是到了大机关中,怕也就是个一般工作人员了,用我们时常说的职务就是:主任科员。
所以在清朝,无论是从朝廷六部到各地州县,还是从文职官员到武职人员,九品级别的官,基本上都是些个做具体事儿或者做辅助工作的人。您比如说到了县里边,主薄就是个九品,这个职位是干嘛的呢?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室主任吧。
在此,要想把大清朝里所有的九品官都是什么职位、而这些个职位又都是干什么的说清楚,估计真得费一番周折了。
那么,在这些个九品级别的官员中,有没有相对比较独立、又比较滋润的官做呢?有,下面我就举一个令我所羡慕的例子说给您听听……
沿着北京城朝西北方向走,便到了张家口地区的怀来县。县内,有一个至今500多年的老驿站,叫做:鸡鸣驿。
鸡鸣驿,目前全国现存最大,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。那么,驿站又是干什么用的呢?
古代时,没有汽车。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地区之间传送消息、发放公文及传递邮件时都是骑马。因为马的体力和奔跑距离有限,所以隔一段路程就要设立一个驿站,以供传递的人到驿站里换马或休息。另外,官员们外出巡视或者异地调动上任时,也都要到驿站中食宿。于是,驿站就如同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,成为一个集旅馆、餐厅、邮局、养马场等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场所。那么,大的驿站能有多大呢?
鸡鸣驿驿站,直到今天仍有近5000人依然居住在那里。其占地面积有20多万平方米,四周有城墙环绕绕,总长近2公里。城墙高而厚重,底部竟然11米宽,高度也达到了10多米。除了雄伟气势的门楼,驿站内还有多处寺庙,以及供官员子弟们上学的文昌宫和供各级官员们吃住的驿馆庭院。主管驿站的官员就是九品,官称为驿丞。
驿丞的办公处叫驿丞署,乃驿站内的核心,为最高行政官员驿丞及其吏属办公之所,属重要的行政机关,负责驿站所有事宜。驿丞署有两进院,前殿后宅,且还建有后花园。
前殿,为办公之处。后宅,是驿丞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。后宅再往后就是后花园了,这里是驿丞及其家属们生活休闲的地方,园内有垂花门楼、太湖石、水井和后凉亭。
您瞧,这个驿丞虽说只是个九品小官儿,可城门一关,俨然一个地方诸侯不说,往驿丞署一住,像不像一个“小皇帝”呢?
哦,驿站中除了养着马,还住着保卫驿站的兵。那么长的城墙,一个加强连怕是不够的吧?
当年,慈禧太后西行逃跑时,还在这个驿站中住过呢!
一个九品驿丞,居然还有幸接待了皇上和太后,仅此一点,就比同级别的那些个官员们得意多了吧?!
三,清朝九品相当于现在什么官
在中国古代,官和吏是有很大区别的。官无论多小,用今天话说,都是正式编制,吃国家财政。而吏一般来说都没有编制,属于劳务派遣的办事员性质,白干活没福利,只为混口饭吃。
清朝的九品官无疑属于前者。
清朝的官制是九品十八级,每个品级都分成正、从两级,如正一品、从一品,从高到低,以此类推,一直到正九品、从九品。当然如果要细致划分,每个品级的官员还分文官和武官、京官和地方官,等等。
那么,清朝都有哪些官员是九品官呢?
01:京官先说文职京官。
礼部下设一个机构叫会同馆,主要负责接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,设大使二人,为正九品。
清朝延续历朝旧例,设钦天监,掌天象、节气和历法。钦天监设五官正,即春、夏、中、秋、冬官正的,具体来说就是五个主要负责推演历法的属官。而协助、辅佐五官正工作的官员有监侯、司历,各二人,均为正九品;此外,还有漏刻博士,掌计时,五官司晨,掌报时,这两个官员都是从九品。
清朝还有掌管宗庙祭祀的机构,叫太常寺,下设属官赞礼郎,主要负责在大型祭祀典礼场合引导、宣读行礼项目等,正九品;司乐,负责祭祀音乐,从九品。
还有清朝掌管朝会仪节机构叫鸿胪寺,下设鸣赞、序班两个官职,主要负责朝会仪式的唱赞,皆为从九品。
另外,还有一些其他中央机构属官,也是九品官,如翰林院侍诏、国子监典籍、刑部司狱、太医院吏目、工部司匠等。
再说武职京官。
武职京官中最重要的九品官就是蓝翎长,是驻京京营八旗各营的下级军官,广泛分布在三旗包衣护军营、三旗包衣前锋营、火器营、健锐营、向导处、上虞备用处等,为正九品。
还有一个从九品官,叫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,主要是负责宫廷的车马的。
02:地方官文职地方官中,主要都是在各司、府、县中负责文书收发、勘察刑名等笔墨工作,如按察司照磨、府知事、同知知事、通判知事、县主薄等,皆为正九品。
武职地方官中,最主要的是外委把总。把总是清朝绿营军官。按照清朝绿营兵制,分镇、协、营、汛,营以千总、把总统领,把总为正七品。但是,绿营中还发展了一批编外把总,称外委把总,职权与把总相当,但品级只有正九品。
总的来说,九品官都是一些中央地方官署的文武基层官员,说白了就是干活的。但人家虽然人微言轻,但好在有编制啊,也有提拔的可能性,比那些无编制的皂吏强多了。
四,清朝九品官员相当于什么级别
清朝的正九品官职有:
地方上的主簿,土主簿、土知事、庄头、府厅知事、各营蓝翎长与外委把总。
从九品的官职有:
孔目外郎、司狱、司晨、医士、鸣赞待诏、钦天监博士、仓大吏、吏目、巡检、道府大使、府税课司大使、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与编外外委。
清代的官职,分成九品,每个品级又分成正、从两个等级,一共十八个等级。
正一品从一品,一般都是那种名誉头衔,比如说太师、太傅、殿阁大学士,往往都是有功劳的大臣兼任,或者退休、去世之后为了表彰之类追赐,这些职位本身,并没有什么实质权力。
明清时期的殿阁大学士,本身地位很高,但没有实权,往往都是有实权的大臣兼职。
当然,也有部分职位是有实权的,比如各部院尚书、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,像是《甄嬛传》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,最巅峰的时候就做到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,妥妥的一品大员。
接下来像是各地方上的总督、总兵、巡抚之类,都属于正二品与从二品,再来按照职能重要性还有地方上的等级高低,进行品阶的区分。
咱们一般能够了解到的,具有一定权力地位的,往往都是品阶比较高的,像是那种七品以下的都属于很不起眼的群体,负责的事情也比较琐碎。
像是《甄嬛传》中安陵容的父亲安比槐,一开始是松阳县的县丞,这在清代就是个正八品。
要知道当时甄嬛的父亲甄远道是大理寺少卿,正四品,沈眉庄的父亲济州协领沈自山属于从三品的武将,夏冬春的父亲是从四品的包衣佐领,哪怕温实初作为太医,也都有正七品的地位。
安比槐父亲的地位之低可想而知,也难怪她入宫之后处处受到欺负被人看不起。
如果说正八品的县丞,已经非常寒微了,那还有九品的很多职位,这些职位在清代的九品十八级当中属于有品阶的群体当中,最末等的一群人。
通常来说,九品都是一些做琐碎事务的文职人员,比如什么孔目外郎、待诏、吏目等等,在各个机构当中,掌管文书,处理一些杂事的人。
像是地方府衙当中的那些主簿、田庄的管理者等等,也都是九品。
打个比方来说,清朝的九品,就好像现在一些大企业当中的前台、保安员、保洁员等等,他们做的事情都非常琐碎,与企业主要经营领域没什么直接关系。
除了正九品与从九品之外,还有一大堆“未入流”人员,就好像孙悟空上天宫之后担任的弼马温这样的职位一样,虽然能做事,能领取俸禄,但是并没有品阶,比九品还不如。
整体来说,清朝时期的九品,都属于各个部门机构,还有各个地方上比较闲散的部门当中,那些做琐碎事务的人员,掌握文职的人比较多。
五,清朝九品官服图片
简单地说,清朝的官员体制是“九品十八级”,它确定体制内官吏的级别。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,官和吏是分开的,从正一品到从九品是很明确的官员身份,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,由国家财政拨款。
从九品以下皆为是未入流,是吏员身份,也就是办事员,包含今天的事业单位,编外人员等等,虽然也在体制内,但没有明确的级别和相关待遇,财政由地方自行解决,一般这种的待遇参照最低等的从九品待遇。
另外,“九品十八级”又分为文武两类,总体上文贵武贱,在非常讲究对待待遇的官场,大致是二品文官和一品武官身份相当,算是一种官场潜规则,大家心照不宣。
说到九品官,不论文武,实际上都是吏头官尾的身份,虽然是官,但待遇和等级跟不入流差不了多少,简单地说,文职九品官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,比如省市一级的办公厅工作人员及乡镇一级干部,而武职九品官员相当于部队中的基层干部,比如连排长之类。
如果把九品十八级与现代官员等级做个对方,大致可以这样看:正国级基本相当于清代的正一品大员;副国级基本地相当于清代的从一品;正省部级相当于清代正二品;副省部级相当于清代从二品;正厅局级相当于清代三至四品;副厅局级相当于清代五至六品;正县处级相当于清代七品,副县处级相当于清代八品,正副科级就相当于清代正从九品,大致就是现在的乡长副乡长,地级市局下属处正副处长及县级局正副局长之类的官员。
而科级以下就相当于清代的不入流,基本就是办事员级别,在古代属于吏员。至于俸禄收入,清代官制规定九品官员没有年俸以外的养廉银等额外收入,只有基本工资,而每年的年俸约为33两白银或折算为33斛禄米(大约相当于5000斤),与不入流吏员的待遇差别不大。
专制时代的官制非常严格,官场等级森严,虽然不入流的吏员与从九品的官员的待遇似乎差不多,但是他们有着本质性的区别,九品官也是科举一层层考上来的,工作认真有业绩,就有升职的希望,而小吏再能干,也不能进入体制内,破格进入的机会非常少,就如同今天的公务员,不经过考试想走关系进不去,而且小吏的社会地位非常低:一些地方小吏如狱卒等,地位在四民之下,子孙不得科考,胥吏在本衙门的官员面前,无不卑躬屈节,低三下四,唯唯诺诺,一副奴才的样子。
在古代官场,“县官不如现管”。包括办理文书的小吏(即胥吏或吏胥)、差役及其它办事人员在内的吏,是编制外的、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编制内官员的庞大群体。表面上,他们地位卑贱有如奴仆,实际上是衙门实权的掌控者。他们越权、窃权、弄权、专权甚至专政。朝廷内外、国家上下不可一日无吏,但吏又上欺官,下害民,成为国家一害。杜甫的石壕吏里的小吏就是一个基层办事员,态度蛮横,凶暴无礼,就是一个代表。
官不能制吏,而吏能制官,这种极不正常的官场现象,在中国古代带有一定的普遍性。连嘉庆帝都说:百官听命于书吏。上自宰相,下至县令,都只会签字画押,不能实际处理政务、公务,都委权于胥吏,因而一日离不开胥吏。比如著名的绍兴师爷就有无绍不成衙,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,绍兴师爷擅长舞文弄墨,城府极深,能翻云覆雨,几个字可扭转乾坤,故有“刀笔吏”之称。
英雄不问出身,小吏中也有杰出人物,左宗棠身无半文,心忧天下;手释万卷,神交古人。他由入幕进而跃登官位,也就是从编外人员进入的体制内,刘邦曾是小县亭长,生逢乱世,昔日乡里顽劣的属吏却能作乱世英雄,汉高祖应该是历史上混得最好、飞得最高的小吏。
总结:以上内容就是 3355折扣手游 提供的清朝的九品是干什么的?(清朝九品是什么官职)详细介绍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